【特訊】由中小企業服務平台、易研網絡研究實驗室及澳大工商管理學院三方合作建立的「澳門創業指數研究」,昨日舉行2016年度首次調研結果發佈會。立法議員、青年創業創新培育籌備委員會主任馬志成指出,創業指數研究在澳門尚屬起步,難點不少,也有很多不足之處,這也要求研究團隊將創業指數研究工作作為一項長期工程,為持續完善創業環境、政策和相關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發佈會昨日上午10時在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大廈3樓進行,中聯辦經濟部副部長朱宏、經濟局副局長劉偉明、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副行長葉兆佳、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會長何嘉倫、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副主席兼理事長孫家雄、澳門餐飲業聯合商會會長陳澤武、經濟學會理事長柳智毅、街總副理事長李卓君及歐洲研究學會主席麥健智等出席。
創業指數是衡量創業環境和創業活力的科學工具,一方面可以幫助創業者更全面且正確瞭解創業環境,降低創業成本和創業風險,提高創業成功率;另一方面,也能夠對本澳創業環境和活力進行系統跟蹤、監測、反饋,找出制約創業活動的關鍵因素,幫助決策者有針對性、有效率地持續改善創業政策、評估政策成效,為制定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根據調研結果,馬志成提出4項建議:第一,建議相關政府部門和機構在創業者創業前期多作幫扶和宣傳工作,如評估當前經營環境,及時為創業者提供產品和服務信息,引導和鼓勵創業者進入高附加值、高成長性行業,發揮創業者優勢,可以增強創業成功的可能性;第二,政府部門要加大力度培育創業創新意識,以及對創業機會的正面認知,倡導將創業作為一種潛在的職業發展路徑;第三,政府部門要為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培訓、諮詢和輔導服務,持續改善融資機制及營商環境;第四,建議政府部門、民間機構和教育團體加強創業創新教育,增強創業技能和商業技能培訓,提升創業者面對風險的承受力。
近年來,本澳自主創業人士越來越多,品味咖啡店、特色飲食店、文創產品店等隨處可見,創業熱潮在澳門悄然興起。隨著社會對青創和中小企發展的持續關注,澳門創業環境如何?何嘉倫指出,本澳經濟正在升級轉型,儘管面對市場細、租金貴、人資不足等不利因素,但創業指數調研結果顯示出本澳可能迎來年青人創業創新的一次良機。因此,他建議政府相關部門結合商界、學術、科技和民間力量,提供全方位和細緻的輔助和幫助,建立創業創新導師庫,提供各類創業指導,如培訓、諮詢、財稅、法律及業務診斷等服務。
根據調研結果,有11%創業者曾退出過擁有和管理的生意,其退出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時間」。有鞋舖負責人李小姐在分享創業感受時指出,很多人認為開店做生意盈利不足以滿足個人生活所需,因此,身邊不少創業者把開店當成副業,聘請員工打理生意,自己則另外從事一份全職工作,但最終因沒時間持續經營而退出創業。事實上,在澳門開店做生意能選擇的太少,例如時裝舖和鞋舖,容易沒有特色,對顧客而言沒有吸引力。因此,她建議這類創業者為自己的店舖增加特色元素,提供更多個性化的服務,相信可以吸引到更多顧客。
此外,調研結果還顯示,最多創業者表示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困難主要是資金問題。葉兆佳表示,對創新創業的融資,不僅推動和支持創新創業的發展,亦對金融的發展帶來機遇。除銀行給予支持外,中銀將建立投融資平台,引入多種融資機構,應對融資需求。希望本澳青年把握機會,創新求變,融入經濟多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