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商議式民主經驗 「有力非民粹」

澳門民意調查研究學會會長張榮顯(圖)指出,澳門前年舉行的「商議式民調」成功透過理性民意修改政府法例,形容商討力量「powerful」,政府不能漠視。(劉焌陶攝)

澳門民意調查研究學會會長張榮顯(圖)指出,澳門前年舉行的「商議式民調」成功透過理性民意修改政府法例,形容商討力量「powerful」,政府不能漠視。(劉焌陶攝)

 

模式似佔中商討日

【明報專訊】「和平佔中」運動發起的「商討日」,對港人而言或許陌生,但原來與香港一海之隔的澳門,早於前年已曾進行「商議式民調」,透過民間磋商所得的意見,成功修改澳門頒布20年又未能成功落實的《出版法》及《視聽廣播法》,為社會推進一大步,而協助佔中搞商討日的港大民研總監鍾庭耀當時也赴澳門取經。澳門民意調查研究學會會長張榮顯形容,商討力量「powerful」(強勁),「政府不理就是漠視」,認為香港面對具爭議的政改方案,可以一試。

張榮顯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目前政府的諮詢方法都有所不足,不少市民都覺得說了的意見石沉大海,亦有人抱着「斷估無痛苦」或「不想理」的態度回應民調,令收集得的民意有偏差,而「商議式民調」或「商討日」將是其中一個出路。

鍾庭耀曾赴澳門取經

本港學者搞佔領中環及籌辦6月9日商討日,商討日模式與澳門的相近(見表)。香港的商討日針對政改,而澳門則是針對20年前已頒布《出版法》及《視聽廣播法》,這些法例訂明須由官方主導成立「出版委員會」及《新聞工作者通則》,惟因條文具爭議而一直未有實施。近年有聲音指不實施就是「有法不依」,但傳媒界卻擔心會箝制新聞自由,雙方處於膠着狀態。前年澳門決定為兩法例諮詢,張榮顯便競投此項目並推行澳門首次「商議式民調」。他指至今有20多個國家辦了70多次商討日活動。

商議式民調與佔中提倡的商討日最大的差別,是澳門參與者全是隨機抽樣的樣本,後者則希望做到萬人商討,歡迎主動報名的支持者參與。

結果:澳門政府順應民意

張榮顯同在商議前,向所有參與者發放「平衡資料」,確保其對議題有認識,並安排市民在主持領導下表達意見。香港的商討日擬請有專業背景、甚至有仲裁經驗的人主持,而張當時選用中學教師及研究生,認為他們控制場面有一定把握力。

澳門該次民調結果顯示,大多數人認為應修改法例,改為成立由業界主導、市民參與的委員會,並確保記者權利,而澳門政府最終亦順應民意,廢除相關法例。調查亦顯示,市民參與商討後,對政府的信任度亦增加。

「不需嘈拆天 反映社會意見」

張榮顯指出,由於該民調由政府全數贊助350萬澳元進行,故起初一度有社會聲音對他不信任,認為民調只是政府控制民意的工具,但他笑言,商議後得出的是「得罪政府的結果」,又指事後他為所有小組討論發表逐字紀錄,並將整個過程公開上網,發表逾百萬字文件,「只要你合條件做到足,他人便無話可說」。

他指自己教授民意學十多年,唯獨商議式民調既量化也質化,「有如在武俠小說中練如來神掌和萬佛朝宗,可以得到很豐盛的成果」,「對我這個中產學者很大衝擊,原來阿婆阿伯係咁勁,只要提供環境給他們就得」。

「這是很powerful的民意,不是激動式或民粹式的powerful,不需在社會嘈到拆天,但卻能將社會縮影表達出來」。

明報記者 林凱旻

2人次點贊